新生儿怎么养水宝宝喝孩子学习怎样才能更好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08日 点击:[2]人次
有一些研究发现,聆听10分钟的莫扎特音乐能短暂地提高个体的空间推理能力。
因此,美国一位地区领导专门制定了一项长期计划,给每个新生儿发放一张莫扎特CD。
然而,专家却对此做法持反对意见。因为这位州长错误地将成人的相关研究与婴幼儿的教育实践混为一谈。
其实,类似这样的“笑话”并不少见。无论是决策者,还是教育者,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如果把专家在实验室里的研究错误地运用到实践中,就可能出问题。
比如,许多家长为了能让自己孩子更“聪明”,确保不输在学习的“起跑线”上,被许多教育机构洗脑,让自己孩子成了“小白鼠”,盲目地上了不少开发大脑的课程。
这就像有些领导人总是喜欢用个人意愿,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来曲解防疫专家的研究一样,你给我的结论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认为是什么”。
那么,基于大脑的研究,对教育有实践意义吗?
有的专家认为:教学必须基于大脑。
比如,如哈佛大学 、剑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名校,均已开展了相关的教师培训计划,目的是帮助教师了解脑与教育的关系。
再比如,在美国两位神经科学家的倡议下,美国的一些课堂把有助于提高个体阅读能力的研发产品应用到教学中。
而有专家则认为:多数“基于脑的教育”都是建立在不准确的科学神话基础上的。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左右脑”开发的神话,根本就没有证据显示,所谓的“视觉空间能力”是因为我们让大脑右半球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
这完全是民间对于大脑的误解,并非神经科学的理论。
因此,许多关于大脑开发的课程,不过是披上了神经科学的外衣,根本与大脑的工作方式无关,这些只是证明了,我们过去一些好的教学方式对个体学习有促进作用,却不是开发了大脑。
那么,大脑的研究对于教学毫无用处吗?
当然不是,只是我们不应该误解这些研究。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还是可以从下面的研究有所启示。
大脑若在神经通路或结构上出现异常,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个体的学习。
但是,即使是受损伤的大脑,也可以通过有效的指导,让孩子学习。因而,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成绩上暂时的落后不是因为他“笨”或不擅长,而是因为没有找到对他有效的学习方式。
不同认知功能之间存在差异,它们分别与特定脑区相关。
比如,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孩子数学思维好,有的孩子视觉空间能力更擅长。
因此,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用一样的方式学习,老师和家长该做的是发现这些差异,进行针对性指导。
比如,并不是图像或音乐的多媒体直观教学方式,对所有孩子都适合,可能有的孩子做习题学习效率更高,而有的孩子则不喜欢简单重复的学习方式。
大脑具有很好的可塑性。
比如,有些孩子不擅长运动,有些孩子不喜欢音乐,有些孩子不爱画画,这并非天生的,也不是父母遗传的,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而且,这些方面往往对语数外各科学习有极大促进作用,并不是浪费时间。
某些学习有其神经生理学的基础。
有些孩子确实可能因为生理原因在某些方面不擅长,如之前开发较少或天生有缺陷,阅读困难者就是一种,这时就需要老师或家长区别对待,而不是非要让他们与所有孩子一样,做一样难度的题或完成一样数量的作业。
大脑会发生改变,但这一历程需要时间。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养花先养土”,孩子大脑的改变是慢慢发生变化的,如果希望他在学习成绩上发生变化,是需要时间的。而且,我们不能希望每次都能在学习成绩上有所体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习好的孩子会出现“突然发力”的情况。
这并非“突变”,而量变积累达到质变,才能体现在学习成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