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视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旅游

大连电器维修工哪一刻让你觉得生活很难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4日    点击:[2]人次

人与人之间的共情其实很难,因为处境不同,不花时间和精力,你很难准确感知他人的痛苦与精力,试问在今天的社会,除了至亲和身边人之外,谁又有这份额外的时间和功夫呢?另外,也是因为地域的阻隔,就像漫天飞雪中的北方人无法想象南方的四季如春,在这个日益割裂的世界,彼此往来限制重重,通过网络或是想象无法构建准确的认知,更谈不上设身处地。

所以,之前看到电视里那些空旷的街道、停摆的城市、忙碌的志愿者、白色防护服们……其实,并没有太真切的感受,只是觉得在国家强大的社会治理能力之下,疫情一定会扑灭,或是感叹自己生活城市是多么安全和坚固,很难体会当病毒的威胁真的兵临城下,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以及生活秩序被打断之后的烦躁与无助,而如今这一切真的就在眼前。

新一波本土疫情来袭,大连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一周之内增加确诊病例近200。第一次感觉到病毒与我们如此接近,且如此凶猛。隔离、核酸、居家、停课、歇业、弹性工作……这些关键词见证了疫情给正常生活带来的困扰。虽有不便与麻烦,甚至招致不解和吐槽,但是为了个人与家人的安危,为了疫情的早日结束,尽力配合防疫管控责无旁贷。

在这些反反复复的疫情中,唯一可以共情的是流调的活动轨迹,从北京的外卖员、沈阳的尹老太、鸡架大爷,南京的机场保洁、再到最近的自驾游老人团,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的生存状态,每一份流水账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人,一幅生动真实的生活图景。尤其是那些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辛苦打拼的平凡人,他们默默无闻,若非流调,他们绝无机会占用公众的关注资源,我们也绝不可能了解他们的生活细节。为了生活,他们终日辛劳,四处奔波,那份坚韧和不屈,让人感动,让人唏嘘,每个普通人从他们的轨迹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而这样的人在每一座城市何止千千万万。

这一次的大连疫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第25号确诊者,他是一名提供上门服务的电器维修工,31岁,在被确诊的前五天,从未休息,整日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上门修家电,从甘井子到体育新城,从泉水到姚家,每天至少要跑4-5家。11月6日更是去了8个不同的地点,累计形成近50公里,但他不是滴滴司机,在这些行程中,还包含上下楼、入户、维修,整个工作的强度可见一斑,需要付出多少的体力和汗水可以想见。

他的住址在姚家,那里远离市区,房租便宜,是很多外来务工者来到这座城市,首选的落脚地点之一。每天,忙完最后一个活儿,他都会就近找一家拉面馆填饱肚子。2日他去了大连湾的源泽拉面,3日他去了中华城的成娟清香拉面,4日他去了泉水D4区的李老汤拉面。5日则是招商海德公园的老汤拉面。跟他的工作轨迹高度吻合。

他真的如此热爱吃拉面吗?我猜主要还是因为便宜吧。按照大连的消费,一碗清汤素面不足10元,加料的15至20元左右,价格比吃盒饭要低,不知道他偶尔会不会给自己加一份大棒骨,或来瓶二两半装的老村长,缓解下一天的劳累?

这份轨迹,轻易地勾起了我尘封已久的回忆。记得好多年前,大学刚毕业的我就独自去上海闯荡,刚开始工资很低,还要租房,又不想再花父母的钱,记得那一阵子,真的很拮据,不敢出去聚餐,即使有人请客也要考虑再三,因为住得远,打车费很高,每顿饭都会算计,真的比上大学还惨。好在那段时间不长,试用期以后工资养活自己基本无虞,只是买房依然遥不可及……我想,很多人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那段时间,大概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不易。一切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独立也不是随便说说那么轻松,冷酷的现实给了我这个不谙世事的毛头小子以当头棒喝,好在挺过来了。人就是这么奇怪,现在回忆觉得很苦的日子,当时一点都不觉得苦。因为年轻,因为有一份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念在支撑。这两样东西,都如宝石般珍贵。

怎样的信念在支撑25号确诊者?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相信一定有。也许他是孑然一身,努力想在这个城市站稳脚跟,也许他已经是个丈夫、甚至是个父亲,为了一爿栖身之所,为了全家过上更好的生活,省吃俭用,努力奋斗着。

其实,对于每一个成年人来说,难,本就是常态。除非你已彻底放弃或躺平,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前进一步都需付出洪荒之力,要不断突破自我,要承担未知的风险,你没有可以依靠的人,却要做好别人的依靠,所以再苦也要硬撑,再累也只能硬挺,再多的委屈和伤痛只能学着自己消化。

生活也从来没有容易二字,如果有,只是因为有人在为你承担。生活更没有绝对的公平,你的天花板,或许只是别人的起跑线。生活的公平在于,各自会有各自的不易,各自会有各自的艰难。仅此而已。

居业杂志社

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

艺术评鉴期刊

名作欣赏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