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视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旅游

后喻时代的育儿做家长太难了面对00后孩子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4日    点击:[2]人次

当70后、80后家长遇到00后、10后的孩子,一些过去被证明强有力的家庭教育方法,如今不管用了?

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亦斐老师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临近元旦,她问孩子想要什么新年礼物,本希望借用物质激励、对孩子进行一番教育,不料被“泼了一盆冷水”。孩子的回答是:“我什么都不需要,只要你不来烦我,让我玩一天就行!”

沈亦斐的这番分享,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下70、80后这代家长遭遇的困境:面对从小在物质条件相对优渥环境中成长起来的00后、10后,试图用简单的物质奖励方式来鼓励孩子——这种教育方式收效甚微。

“做家长,真的太难了!”这是不少父母的心声。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层面,有学者如此归结家长遭遇的困境: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但越来越多的家长陷入育儿“本领恐慌”,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法影响孩子、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传递给孩子,给他们铺就一条坦荡的人生之路。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正式施行。这一新的契机,也将促使更多教育者和家长们思考:到底该如何做父母、怎样爱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又该如何各司其职?

“长辈不如晚辈”,正从个别现象变成主流

“作为家长,面对00后、10后的孩子,时常会发现孩子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速度和深度,已经超越了父辈和祖辈。”日前召开的第六届“君子养成大会”上,有位教育学者抛砖引玉,“点”出了如今家长在育儿方面遭遇的现实困境,在现场掀起一场热烈讨论。

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坦言,“长辈不如晚辈”的现象,过去可能只是个别存在,如今正日益成为主流,而且正从某一专业领域拓展到价值观、生活态度、行为模式、器物文明等更多日常生活领域。

正如一位网友所感慨,“孩子琴棋书画皆通,眼见审美品位日增,老父老母啥也不会,这还咋教?!”

伴随互联网的崛起,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日益普遍,周晓虹称之为“文化反哺”现象,这是当下教育遭遇的重大挑战之一,也是家长焦虑的缘由之一。

在沈亦斐看来,当下为人父母的焦虑,其实是社会快速发展、各种不确定性增加带来的现代性焦虑,这种焦虑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在家庭教育中较为集中地展现出来。

九成以上家长可以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但不能接受孩子不上大学

按照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会首席专家、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雄的观察,眼下,不少家长固然重视、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但更准确地描述,可称之为“间歇性关注”,即只有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出现问题或表现不佳时,家长才会集中关注、考虑干预,所以时常会感觉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宏观掌控。“至于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应该做什么、做德如何,很多家长心里没底,故而会对孩子未来的发展缺少信心。”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70后、80后家长群体中,九成以上‘能够接受自己的孩子未来是个普通人’,但绝大多数仍不能接受的是,自己的孩子考不上大学。”杨雄说,或许是和70后、80后这代人的成长经历有关,很多人内心深处仍有“名校情节”,相信孩子只要考上好大学,未来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会一片坦途。

这与近日发布的《双减背景下江浙沪当代家庭教育现状报告》调研结果,有互相印证之处。这份面向上海、杭州、南京三市4941名青少年、5368名家长的调研显示,江浙沪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有较高期望,倾向于让子女拥有更高学历。57%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本科学历,29%的家长希望孩子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此外,家长对于孩子职业选择的期待比较集中,科学家、工程师、医生、公务员等相对靠前。

调研也显示,“双减”实施后,家长的焦虑情绪逐渐回归到合理区间。在江浙沪地区,超九成家长认为“双减”政策出台后学生的课业负担得到减轻;参加校外学科补习班的学生比例大幅降低,近八成学生未参加任何校外学科类补习班。另外,江浙沪地区青少年学生完成作业时长显著降低。

步入知识大迁移时代,家长要重构自己的学习观

跟随社会的发展趋势,家长要如何转变心态,将自己的焦虑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沈亦斐认为,在“文化反哺”的后喻时代,父母的角色也要有所转变,要从家庭里的“权威者”转变为支持者。随着孩子年龄不断增长,家长还要从“守门员”,转变为“教练”、“啦啦队”。甚至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家长只要守住“观众席”就已经成功了。

多位教育专家提及,相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独特的培养目标和育人作用。家庭教育最重要的责任是情感支持和人格培养,若父母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操练,不仅与学校教育高度重复,更会忽视孩子情感和品质的养成。

杨雄表示,步入知识大迁移时代,家长必须重构自己的知识观、学习观,培养孩子以“确定的能力”来对抗不确定的未来。比如,培养孩子的理性认知和思辨能力、对知识的获取、整合能力,以及迁移运用能力等。

他特别建议,“双减”后,孩子会有更多时间参与音、体、美等丰富的活动,还有机会投身于更多增长见识、拓展想象力的活动。“不妨给孩子创造更多接触社会、扩大视野的机会,要允许孩子从选择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与潜能,以养成、提升他们对个人行为选择、负责的能力,并同时提升心理抗挫力。”

上海市教委主任王平表示,孩子是活泼的生命体,他们内心深处渴望平等和尊重,被尊重的孩子才会尊重别人,才会有更健康的人格。要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把握成长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性和个体性差异特征,尊重每一个孩子独特的个性,释放他们独特的天赋。

作者:张鹏

编辑:顾军

新丝路杂志社

现代装饰官网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杂志

中国航班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