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影响和育儿观论文小莹说育儿标签效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5日 点击:[9]人次
你随口一说的话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产生的影响却是很大的,有可能会影响孩子一辈子。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切切实实的一种可能性。也许你只是一句脱口而出的评价,却容易造成孩子长处越来越长,短处越来越短。
如果你说 “我家宝宝不爱吃蔬菜。”那么孩子会更加厌恶吃蔬菜。如果你说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目也做错!”那么孩子会更笨,因为他觉得大人都知道自己笨了,不努力也没有什么。
当孩子哭的时候,你训斥孩子“你个爱哭鬼,动不动就哭!”,那么孩子会更加爱哭鼻子。 你批评大宝:“你这么喜欢欺负妹妹,真像一个虐待狂。”听了这样的评语,大宝会变本加厉地欺负二宝,因为他接受了你给他的“虐待狂”的标签。
一个人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当一个人类似地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而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推荐电影《蝴蝶马戏团》如果你有机会看一看这个影片,应该对于标签效应感同身受。
两个马戏团,截然不同的场。
第一个马戏团,“无手无脚”的主人公被贴上了“怪人”“不受欢迎”“被嘲笑的”“被遗弃的”这样的标签,而主人公也在这自暴自弃的路上越走越远。
第二个马戏团,名字很美,“蝴蝶马戏团”。可是,没有翅膀的蝴蝶要怎么飞舞?而这只蝴蝶,连触角都没有!Mendez初见力克胡哲,看到的不是“无手无脚”,而是一个“壮观的奇迹”,他面对力克胡哲的自卑,他给与的是鼓励“I think you can manage我想你能应付”……更让人感动的是,当力克胡哲超越了自己,将曾被自己唾弃的“无手脚”转化为激励别人的价值时,他落泪了,原来,他也可以不一样!
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标签”下,却拥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是因为他们的信念发生了变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潜意识。
1939年的一个寒冬,22名孤儿被领出退伍军人孤儿院,转送至达文波特,爱荷华大学在当地的实验室。在那里,一名叫Wendell Johnson(温德尔·约翰逊)的语言学教授正在进行一项针对儿童的研究。
这22名孤儿被隐瞒了真相,只是被告知将进行关于语言能力的治疗。他们把22名孤儿分为四组。
22名孤儿中的10名本身就患有口吃的孩子,被均分成两组,一组5名被视为语言能力正常,另一组5名被视为严重口吃。而另外12名正常的孩子,也被分为两组,一组6名被告知有口吃的毛病,另一组6名被告知语言能力正常。
实验开始后,Mary告知被标记为口吃的11名孩子(其中包括6名完全不口吃的正常孩子),他们的语言能力存在问题,必须采取治疗,用心克服。而她又告知被标记为正常的11名孩子(其中包括5名患有口吃的孩子),他们的语言能力很好,但是在治疗下可以更上层楼。
整个实验从1月持续到5月,期间Mary多次通过交谈和引导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实验。这其中,产生最严重后果的是那6名原本健康而被告知口吃的孩子。Mary通过不停地灌输诸如,“你们的语言有严重的问题,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来纠正”,“你们如果不会好好说话,干脆就不要说话”,“XXX,你们看到他口吃的样子了吗?”此类的言语,对那6名孩子进行引导。
在她的引导下,那6名本来正常的孤儿,变得交谈困难,拒绝交谈。他们自我意识中对自己定义为口吃,并且产生严重的焦虑、自卑症状。他们的学业几乎全部荒废了,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与人的交流也产生了各种困难。其中一名12岁的孤儿在两年后逃离了孤儿院。
Mary在实验结束后,良心自责并试图挽回这一切。她告知那6名孩子你们根本就没有口吃,然而无济于事。她在论文中写道:”我曾经坚信他们会复原……然而我们对他们产生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
在不同的“标签”下,一个正常的孩子都会变得交谈困难,不得不再次感叹“标签”对一个人的影响。
儿童的心理发育、认知能力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是非、善恶、美丑等界限的辩识能力较弱,外界的影响(无论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对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一个孩子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认同感,并进而以此塑造自己的行为。而且,这种评价出现的次数越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塑造固化作用越强,甚至会左右终生。 因此,正确运用“标签效应”对儿童进行科学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引导,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