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腺瘤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如何检查大肠腺瘤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9日 点击:[9]人次
大肠腺瘤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如何检查大肠腺瘤
一、大肠腺瘤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大肠腺瘤表现为大肠黏膜上大小不一的突起物,可分为有蒂型和广基型。组织学切片上可见多少不等的绒毛状成分。根据腺瘤中绒毛状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将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成分占20%以下)、混合性腺瘤(绒毛状成分占20%~80%)和绒毛状腺瘤(绒毛状成分占80%以上)3种,临床上以管状腺瘤最为多见,占70%左右。由于其分类特点,只有当对完整的腺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后,才能确定腺瘤的组织学类型。
虽然大部分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但不是所有大肠腺瘤均发生癌变。腺瘤的癌变与下述因素有关。
1.腺瘤大小:一般来讲随着腺瘤的增大其癌变机会显著上升。据文献报道,直径<1cm、1~2cm、>2cm的腺瘤原位癌的发生率分别为1.7%~2.6%、6。5%~24.3%、12%~25%,浸润性癌的发生率分别为1%~1.3%、9.5%~9.8%、41.7%~46.1%。近年来发现一种扁平隆起型小腺瘤,直径常<1cm,可伴中心凹陷,其恶变率高,但却易漏诊,故肠镜检查时须仔细。
2.病理类型:腺瘤中绒毛状成分越多越易癌变,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混合性腺瘤次之,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
3.腺瘤外形:广基型腺瘤癌变率明显高于有蒂型腺瘤。
4.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随着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增高癌变率显著上升,轻度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发生率约5.7%,中度为18%,重度达34.5%。
二、如何检查大肠腺瘤
1.活组织检查:
应多处或多次取材,最好将息肉全部切除送检,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2.粪便潜血试验:
其诊断意义有限,假阴性较多,阳性者可提供进一步检查的线索。
3.直肠指诊:
是检查距肛门7~8cm以内直肠最简便可靠的方法。触及硬结是腺瘤癌变的可靠指标。
4.X线检查:
钡剂灌肠X线检查不易检出较小的腺瘤,对低位尤其是直肠腺瘤不易显示。双重对比气钡造影可提高对腺瘤的检出率。
5.内镜检查:
包括直肠镜、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等,是目前最可靠的检查方法,但仍有漏诊的可能。对内镜检查发现的息肉均应活检。腺瘤癌变在内镜下常表现为:腺瘤增大,表面有糜烂、溃疡、坏死样表现,广基或短蒂、亚蒂腺瘤的基底部僵硬,腺瘤组织脆性增加等。据报道,放大内镜结合染色法可判断肿瘤有无癌变及浸润深度,应用免疫内镜可精确区别良、恶性病变。
三、大肠腺瘤应该怎么治疗
大肠腺瘤属癌前病变,一经发现均应及时处理。多数腺瘤可通过镜下切除,肠镜无法切除时(多数为直径大于2cm的绒毛状广基腺瘤)则应手术切除。对于术后病检无癌变者无须进一步治疗;有癌变者应根据浸润深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
1.镜下切除:
镜下切除的方法有圈套凝切法、活检钳凝切法、电凝器灼除法等。对于有蒂型腺瘤可行圈套切除,对于小于0.5cm的广基型腺瘤可采用活检钳凝切法或电凝器灼除法,0.5~1cm的广基型可采用圈套凝切法进行切除。
2.手术切除:
对于直径大于2cm的绒毛状广基腺瘤不宜经肠镜分块切除,而应采用手术切除,一般按大肠癌手术处理原则进行。
3.腺瘤癌变的处理:
1)癌局限于黏膜层者,采用局部切除术,术后肠镜随访。
2)癌变侵入黏膜下层而未达固有肌层者,我国通常根据腺瘤病理类型决定手术方式。
①管状腺瘤:如果切缘无癌,或切片中无血管和淋巴管受累,或癌细胞分化好,或病理学检查证实腺瘤完全切除,一般只需局部切除加密切随访即可。
②绒毛状腺瘤:由于其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高达29%~44%,因此应按通常的大肠癌作包括淋巴结清除的肠切除术。
③混合性腺瘤:如为有蒂型,其处理原则与管状腺瘤癌变限于黏膜下层时相同,如为广基型,则与绒毛状腺瘤癌变限于黏膜下层时的处理原则相同。
3)腺瘤癌变浸润至肌层者,行根治性肠切除术。
四、大肠腺瘤的饮食宜忌
饮食适宜:1.宜吃硒元素含量高的食物;2.宜吃胶原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3.忌吃性味平和性的食物。
猪皮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质,具有促进组织的修复,促进皮肤粘膜胶原蛋白质的合成作用。100g与萝卜同炖食用。
平菇含有丰富的硒元素,有减少本病合并恶性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同时可改善胃肠道的功能。150g与肉片同煮食用。
绿皮驴皮,属于高胶原蛋白质性的食物,具有很好的补血养颜,增加组织抵抗力的作用,适合本病患者食用。200g炖烂后食用。
饮食禁忌:1.忌吃亚硝酸盐的食物;2.忌吃腌制性的食物;3.忌吃霉变性的食物。
熏肉属于腌制性的食物,含有丰富的亚硝酸盐,以及亚硝酸胺,均是有利于消化系统肿瘤促成的食物。宜吃新鲜的肉品。
霉变花生含有丰富的黄曲霉素,具有增加组织免疫功能,促进炎症消散的作用。宜吃新鲜的花生。
酱菜含有丰富的亚硝酸盐,可降低对组织的免疫功能,不利于感染性疾病的恢复,应该避免食用。宜吃新鲜的蔬菜。